民國102年11月29日(五) 第一屆師資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各科教材教法 教育部 | |
---|---|
主辦單位 | 教育部 |
名稱 | 第一屆師資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各科教材教法 |
主題 |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|
時間 | 民國102年11月29日(五) |
時數 | 8小時 |
今天參加了由教育部主辦「第一屆師資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- 各科教材教法」,一整天下來收穫很多(但也很累),上、下午場次的流程相同,一開始會有2~3個專題演講,演講者來自於不同國家的教授,以個人專長之教學領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結果(or教學經驗);接著安排3~4個論文發表機會,論文發表人大多是任教大學的教授,論文發表內容(流程)大致分為:(一)研究動機(二)文獻探討(三)研究目的(四)研究方法/工具/對象(五)研究結果(六)結論與建議。因為研討會論文發表有時間上的限制,所以每個教授都沒有在時間內講完,有些關鍵的研究方法陳述或研究結果及建議只有簡單帶過,有點可惜!
下午的專題演講內容很精采:第一位是Chistine教授的演講,她比較「高期待」與「低期待」的教師的差別,說明一個高期待教師除了熱忱、在教學、和學生互動上皆有正向的影響力;第二位是Dennis教授,他說明「動機」在「有效學習」中扮演著核心角色,並說明引起學習動機的基本要素、以及影響學習動機的內外在因素;第三位是Quint教授,他強調「自治」(autonomy)在教學情境中,可以用來支持教學,也可以滿足學生「自主學習」(動機)需求、並改善教室的氣氛;最後是來自新加坡的教授Lubna,她以21世紀的學習環境變遷來說明如何運用多元的教學工具來改善教學、老師教學心態也必須因應大環境來作調整,另外她還特別強調「合作學習」、「學習社群」對學習者與教學者而言,皆是重要的教學策略及學習模式。
整場研討會下來,可以看到不同演講風格的講者,有的發表人很緊張、有的很有條理、有的很幽默…我想這也是另外一種收穫吧!
更新日期:2013/11/29 下午 10:16:23